“肉王”易主背后
分類: 最新資訊
簽名詞典
編輯 : 簽名大全
發布 : 05-12
閱讀 :554
本報記者 蔣政 鄭州報道在全面布局屠宰業務5年后,牧原股份(002714.SZ)已悄然躍居我國生豬屠宰企業榜首。《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非洲豬瘟出現之后,豬周期帶來的市場波動明顯。單一布局養殖或屠宰環節的農牧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市場風險。同時,政策端開始鼓勵由“調豬”向“調肉”調整,并對屠宰布局和結構進行調整。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養豬企業開始向下游延伸,紛紛通過延伸產業鏈尋找風險對沖。僅從當下來看,這種模式仍存有不確定性。一方面,養豬與宰豬之間的差異性,考驗企業的資源匹配能力。另一方面,我國屠宰產能處于過剩狀態,眾多養豬企業介入之后,可能會影響行業盈利能力,攪動原有市場格局。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記者,從全球維度來看,大型的生豬企業均為產業鏈一體化。我國作為全球生豬養殖和消費大國,相關企業進行全產業布局,并運用好生豬期貨及其他工具,可以將市場風險降至更低。牧原生豬屠宰量超雙匯記者注意到,2023年,牧原股份出欄生豬6382萬頭,實現生豬屠宰量1326萬頭,同比增長80%。而1326萬頭的生豬屠宰量已超過同期雙匯發展(000895.SZ)。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雙匯發展董秘辦獲悉,公司在2023年屠宰量實現兩位數的增長,總量不足1300萬頭。該工作人員強調,生豬屠宰只是雙匯發展業務的一個中間環節,是公司賣出生鮮產品中的一部分,所以年報中只披露生鮮產品數據。國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也提到,雙匯發展在2023年的生豬屠宰量為1269萬頭,同比增長12.3%。而在此前,雙匯發展連續多年位居生豬屠宰榜首,并在2018年實現1630.56萬頭的屠宰巔峰。自2019年起,牧原股份全面布局屠宰業務。2020—2023年,牧原股份的屠宰量增長較快。不過,從盈利能力來看,牧原股份的屠宰業務仍處虧損中。牧原股份方面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公司共投產10家屠宰廠,投產屠宰產能2900萬頭/年,主要分布在河南、東北等區域。該板塊虧損原因系東北區域市場未充分拓展,部分屠宰廠產能利用率低。未來屠宰肉食板塊將繼續按照現有養殖產能進行匹配規劃,在養殖產能密集區域實現屠宰產能的基本覆蓋。養殖企業布局下游記者注意到,在過去5年,多家養豬企業切入或加大布局屠宰領域。受限于自身情況和行情變化,各大企業的屠宰業務放量速度不一。溫氏股份(300498.SZ)方面告訴記者,2021—2023年,溫氏股份生豬屠宰量分別為62.2萬頭、93.3萬頭、117.5萬頭。溫氏股份曾提出:“80%的肉豬產品以毛豬形態銷售,20%為屠宰后鮮品形態銷售。”不過,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已不再有這種說法,還是要看具體行情。根據上海鋼聯農產品事業部生豬分析師吳夢雷的統計,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000876.SZ)等TOP20豬企基本都已開展屠宰業務。新希望和雙胞胎屠宰布局稍慢,相對自身出欄量需求缺口比較大。而傲農生物、中糧家佳康、天邦、唐人神、新五豐和天康,在建的屠宰產能基本已經良好覆蓋企業自身生豬出欄量。“頭部養豬企業縱向發展,大幅布局屠宰業務,也是當前屠宰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的主要推動力。”在馮永輝看來,上述變化更多源于養殖企業尋求增強自身競爭力。“我國豬周期長期存在,但養殖環節不足以抵抗市場波動風險。延長產業鏈,向下游的屠宰和食品布局,可以對沖市場風險。”通常情況下,當市場生豬過剩時,養殖端利潤被壓縮,屠宰環節便能收獲更多利潤。而當市場缺豬時,屠宰毛利就會變低,養殖端的利潤提升。這意味著,養豬企業需結合自身實際向下游布局。在尋求風險對沖的同時,還要警惕屠宰業務在市場供小于求時對自身業績的拖累。以2020年為例,該年生豬價格維持高位運行,眾多養殖企業獲得不少利潤。但同期雙匯發展的生鮮產品國產肉產量比同期下降44.52%,主要是因為生豬屠宰量較同期下降較多。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朱增勇團隊在近期發布的論文中也關注到這種趨勢。豬價劇烈波動和成本上漲,倒逼企業向上下游拓展以提升產業鏈風險管理能力。活豬調運政策調整和巨幅虧損,促使養殖企業加速向屠宰端及其他產業鏈下游進行延伸。該研究統計稱,與2015年相比,2022年養殖端前向整合(產業鏈上相關主體向其下游進行整合)程度提升兩倍以上,尤其是2020年養殖端前向整合速度快速增長,后向整合(產業鏈上相關主體向其上游進行整合)程度下降38.5%。說明產業鏈養殖端開始向食品企業轉型升級。不過,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高級分析師徐洪志提醒到,生豬養殖企業布局屠宰業務未必能成趨勢。即使不考慮當前生豬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債務風險積聚、成本高企等不利因素,養殖和屠宰行業的邏輯存在差異,養殖巨頭的成功經驗未必能在屠宰環節復制。“屠宰業務的意義在于提供穩定的肉制品原料,真正賺大錢的是深加工業務。對于新玩家來說,要在屠宰行業中取得穩固的優勢,不是依靠投資建設屠宰場擴張產能和低價策略就能解決的。”徐洪志說。影響屠宰格局根據公開數據,2016年以來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占全國生豬出欄量的比例穩定在30%以上的水平,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23 年占比47.3%,同比大幅提升,是近年來的最高水平。政策端的引導是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推進“運豬”向“運肉”轉變;2023年4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畜禽屠宰“嚴規范 促提升 保安全”三年行動方案》,計劃通過實施三年行動,促進屠宰產能利用率和行業集中度穩步提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政策推動下,國內豬肉產業鏈將加快向“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方向發展,長期來看,規范化及標準化水平較高的規模屠宰企業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在這個過程中,養殖龍頭企業的介入,加速了屠宰行業規模化和集中化的節奏。根據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李晶的觀察,現有政策傾向于發展規模屠宰企業,很多中小屠宰場受市場行情和盈利情況影響逐漸退出市場。而布局屠宰的大型養殖企業、向上開拓屠宰業務的批發市場以及傳統規模屠企,都獲得較快的增長。而在馮永輝看來,養殖企業布局屠宰業務,對傳統屠宰企業也會帶來很大影響。“生豬養殖端的行業集中度提升后,集團企業都會布局屠宰。他們會蠶食掉很多優質豬源,并逐漸搶占傳統屠宰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傳統屠宰企業未來都將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尋找優質豬源。”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生豬屠宰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集團企業布局屠宰業務,將會促進行業集中度提升,同時也可能會加劇產能過剩和開工率偏低的問題。”徐洪志說。李晶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當下生豬屠宰毛利處于整體下滑狀態,“今年是近幾年為數不多出現企業負盈利的年份。”另據上海鋼聯數據,截至5月2日當周,重點樣本屠宰企業開工率為28.65%,較上周增加1.57%,同比低4.25%,開工率處在近三年中等水平。屠宰白條毛利潤虧損63.63元/頭,較上周虧損減少5.84元/頭,虧損同比擴大50.05元/頭。“養殖企業布局屠宰,優勢在于成本。短板在于新行業的前期準備工作,比如銷售人員的配置、銷售網點的調研和推進等。這種階段性的短板會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步弱化,整個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化。”李晶說。若放眼全球,大型豬企大多為產業鏈一體化公司。馮永輝判斷,未來的牧原股份極有可能會繼續向下布局,并最終發展成一家食品公司。就此,牧原股份方面告訴記者,當前公司屠宰肉食業務仍把開拓、服務好B端客戶作為現階段的重點工作,暫無向屠宰下游食品加工板塊拓展的計劃。點擊大圖 |李彥宏內部發聲!點擊大圖 |金融圈炸鍋!知名私募跑路?有人幾千萬元沒贖回點個“在看”再走?